是的,写了几百篇文章了,类似的留言总是频频出现,不光是读者,包括小石头自己在逢年过节跟家乡旧知老友举杯吹皮之时,也会因为一些童年的回忆喜上眉梢,而后又淡淡的忧愁,感慨时间的凌厉。

童年这个词在过往代表着一种无法回头的美好记忆,而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产物,是辛苦的代名词。

但是现在孩子这样童年,真的是错误的吗?真的是可惜的吗?我们当年那种“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是正确的嘛?

一、童年是社会产物,并非科学

小石头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一些很关键的信息,首先童年和婴儿期不是一个概念,婴儿期是科学的概念,童年不是。

其次,童年并非来自科学,其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存在历史相当短,仅有150年。童年这一概念在各个国家的发展,甚至在同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均等的,从历史上,童年这个概念的发展跟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识字能力受到高度重视的地区或者国家,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就会比较快,童年的概念发展就随之而来。

简单地讲:童年、学校和教育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一大群成年人对于教育的重视,认识到儿童是未成年的人,需要通过教育成人,于是开创了童年这个概念并发展开来,而自古以来,童年跟校园生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个关键:自古以来,穷人家孩子就没有“童年”,为什么这么讲?

童年最初就是中产阶级的想法,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他们的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不只体现在物质,时间和精神上更是如此,于是童年形态具体起来后,现代家庭形势也逐渐清晰。

18世纪英国工业化时期,底层阶级的儿童遭到残酷对待,但这没有也不可能摧毁童年的概念,因其在上流社会被保存下来,却并未渗透到底层阶级中。

随后不久,欧洲范围内流行起倡导人性化的童年的潮流,政府增强对于儿童福利的责任意识。在18世纪之前,国家有权成为儿童保护者的观念不仅新鲜且激进。逐渐地,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才被人性取代,与政府共同承担起抚养儿童的义务。

而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加推动了童年的思想的传播,大量意见领袖的言论成了关键信息,如:

洛克:人类头脑生来是张空白的刻写板,写什么内容落实到成人教育者身上。

(唯有通过教育培养儿童才能成为文明的成人。)

卢梭:儿童自身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成为成人的一种过渡;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故而其知识和情感生活才值得研究。

(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却被教育、理性、羞耻感等所淹没了。)

而后社会开始思考如何对儿童进行文明教育但又不破坏其天性美德,这成了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弗洛伊德:儿童最接近自然状态,其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

洛克:儿童和家长之间的早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其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压抑和升华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杜威:儿童的需求必须根据儿童是什么,现在需求什么,而不是将来由什么来决定。

二、是什么导致童年必将消逝

童年其实是个很“不靠谱”的东西,比如三个问题就可以击破它!

1、你觉得你孩子的童年应该到几岁结束?

2、你希望你孩子什么时间能像个成年人?

3、你见过成年人像个孩子的吗?

单独看这三个问题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不管科学不科学,但是三个问题的内在逻辑,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问题的根本,恰恰就是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泛概念,没有范畴,没有标准定义,并不靠谱。

童年一定要快乐吗?不快乐不能成长?快乐的就一定比不快乐的好?

童年一定要到18岁嘛?17岁就不行?

成年人像孩子一样“不懂事儿”就注定活不下去吗?

究其根本,童年的发展史就决定了,这个概念其实是在成年人和全社会的保护下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都去“特殊对待”孩子们,让他们学习但不给他们压力,让他们无忧无虑,把竞争留给明天,于是这个美好的童年就诞生了。

但那是曾经的社会,那是曾经的童年。

在那个童年的时代,你会告诉孩子他是垃圾堆捡来的,充话费送来的,而不是给他讲两性关系;

在那个童年的时代,你可以用大怪物大魔鬼要来抓不听话的小孩儿就成功地管理一个调皮的孩子;

在那个童年的时代,你说什么孩子信什么,因为你是他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而现在,从电视的发展开始,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成年人的社交形态,甚至是陌生社交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别提孩子了,孩子已经不需要依赖成年人去认识世界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

这个年代,有什么东西是成年人能看,孩子肯定看不到的呢?

应该没有了吧。所以,成年人不再跟孩子存在认识上的悬殊差异,孩子会更快的成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熟,我们脑海中弹玻璃球到黄昏,妈妈叫才会去吃饭的美好童年可能根本就是你孩子觉得无聊至极的人生,他更喜欢游戏,更喜欢谈恋爱,更喜欢宅在房间都是有原因的。甚至有的孩子更喜欢出去上课,因为学得好有成就感。

真正导致童年消逝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升学压力,这是这个时代的必然结果,我们怀恋的童年本身就是历史。

三、对童年有多怀念,对现实有多逃避

聊到这个话题,未免会有哲学争辩的意味,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看到这样的观点可能会非常不适。

抛开哲学不谈,我们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扪心自问几个问题:

1、你每时每刻都会怀念童年吗?

2、如果真的让你立刻回到童年的状态你愿意吗?

3、童年的快乐是否与未来的快乐完全关联?

4、你认为的童年的快乐是跟现在比更快乐,还是在当时就觉得很快乐呢?

事实上,作为一个青少年时代傻玩了好多年的孩子,小石头完全诚恳地告诉大家,至少我的童年,在当时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快乐,每天放学也要纠结玩点啥更能打发时间,小伙伴的游戏也不见得总开心,每天一样有很多童年的烦恼,一样会因为所谓“兄弟朋友”和“哥们义气”感到苦闷。

童年最刺激的就是犯错了,这是扪心自问中最爽的环节,不让做什么就一定要探究下,还要天衣无缝的躲过父母的侦查,被发现了还要聪明的想办法把伤害降到最低,“犯罪”,不当“好孩子”,这应该是童年中最难忘的部分。换句话说,当听话的好孩子的童年,在当时,都是无聊没意思的。

可长大了后,当我们看到了更多虚假,当我们经历了更多疲劳,当我们的自尊和自信不断被蹂躏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当时没那么有意思,但至少比现在这样的日子开心很多!

没错,想到这里你就发现了,我们对童年的怀念,实际上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童年强烈的盼望,就是对现实强烈的逃避。

但童年从来不使我骄傲,至少我童年阶段唯一的骄傲也就是写文章可以发表,初中总考第一这些功利的事情,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一点不比我最后考学的努力,工作的进展成果,做事情的成就更让我骄傲,换句话说,那只是一个让我怀念的东西,仅此而已。

而这样的一个东西,很难说他是必须的。

四、今天的童年,恰恰是更优质的童年

对于70后80后,童年更多让人联想到罗大佑的《童年》,文艺作品中的童年,浪漫主义的童年,他们的童年都是只有情愫没有营养的童年,不是说童年必须有营养,但有营养的童年不一定是坏的。

就比如对于今天的小石头,很多时候很羡慕现在的很多孩子,喜欢航模机器人就可以学,喜欢语言就有老师教,喜欢数学就有靠谱的老师培训,我小时候英语老师说不明白英语,数学老师只知道书本的基础题,除了打人,他们没有任何教育方法。

小石头常常会在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后,感慨自己当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儿,虽然玩的快乐,但发自内心地讲,如果能选择,一定不全都用来玩。

今天的童年形态,恰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我们看几个数据。

从升学角度来看,过去的孩子们不是不竞争,而是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竞争,他们除了傻玩也不能干别的,各个阶段的升学率都是昔不如今,所以我们臆想的童年出问题了,其实是社会在进步,更多孩子和家长有选择的权利,可以更早的为成长做准备而已。

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就算在18世纪,人们保护孩子塑造童年的根本也不是单纯的为了让孩子傻玩,是为了探索让孩子成长但也不泯灭人性的教育方式,傻玩不是童年。

今天的可能会充满忙碌的童年,并不值得你批评,这恰恰是最好的童年。

在童年这个问题上,常常出错的并不是社会压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来看个真实的例子。

是的,两个截然相同的结果,两个截然不同的童年,如果这时候你说是孩子天赋问题,那就有点强词夺理了,依照小石头的经验,只有选择和行动落地的问题,没有天赋问题。

很多孩子的童年并不是被社会剥夺的,其实社会没有强逼你怎么样,你一样可以傻玩,一样可以无忧无虑,剥夺孩子童年的,恰恰是不安分的焦虑。

控制好这个焦虑,在玩与学中找到平衡点,孩子一样很有童年,还可以达成目标,甚至有比我们更有营养的童年,因为孩子更有成就感,学了更多东西,成长更快;

而控制不好这个焦虑,那么不只是剥夺了孩子童年的问题,可能连你家庭的幸福和谐,都一并剥夺了。

这不是你惋惜童年的时间。

这恰恰是你反思如何做更好的父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