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人生无数个疯狂与天真的梦想里,总有一个狂想曲是属于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活总是用“美好”这个词做注解:曲径通幽的古朴的校园,浓密的树荫,如毯的草坪,口吐珠玑的教授,御姐范儿的师姐,社团里的如花美少年,被解禁的表白,留长发和穿短裙的自由……那里彷佛是极昼,没有夜晚,没有阴霾,永远阳光灿烂。

“上了大学就好了!”现在,马上要高考的你,想到3个月就可以亲自验证这句从小听到大的励志话语的真伪,是不是有点小兴奋呢?

最向往的场所——图书馆

我的高中虽然是重点中学,但图书馆却小得可怜。借书的时候不能自己到里面去挑选,只能借助贴在门外的书单。我一直向往《探索发现》和《世界地理》栏目里展示的美国名校的图书馆,一排排高耸的书架,让人感觉仿佛知识扑面而来,木制的旋转楼梯彰显着时光的智慧。

听表姐说她们大学的图书馆有5层楼。透着神圣感的大厅宽敞明亮,从头顶的玻璃窗,可以直接看到蓝天白云,让人不自觉地噤声。表姐曾经借到一本几米的绘本,名叫《黑白述异》。之前借书的人都另外附了便签在里面,写下自己的点滴心情,再让它回到图书馆等待下一个有缘人。阅读一段心事,偶遇一名知音,喜欢这样温暖而浪漫的小事儿。

将来我要上的大学,一定要有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那可是邂逅爱情的圣地,可以在静谧而柔软的空气中等待命运般的相遇。或许将来有一天,当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时,对面恰好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庞,在无意的眼神交汇中,会不会产生“啊,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感慨?抑或,我们恰巧坐在同一张桌子前自习,偶然抬眸发现彼此的存在,才发现我们分享了一下午的静好时光……

——湘月《总有一次邂逅属于我》

最强的心声:不以分数论英雄

我们学校管理特别严格,班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月考之后,都会按照成绩调一次座位。高分者有特权任意选择位置,不及格的必须坐在墙角、黑板边、门后等特殊位置。

所以“60”对我这种差生来说,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数字,一道数学题得出60的答案都会心里一紧,然后浮想联翩到九霄云外。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心理素质好的都成了“老油条”,差的都转校了,像我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反而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高中的唯一真理是成绩。对成绩好的同学,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成绩差的却鸡蛋里挑骨头。有一次晚上熄灯后,我跟寝室几个同学卧谈被抓,被当做反面典型到寝室外面罚站,冻得直哆嗦。另外一个参与了卧谈的优等生,却继续躺在温暖的被窝里。

取得高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这种优越的“等级待遇”,没有人不想。我也很努力,晚上学到深夜,辅导资料做完一本又一本,放假还参加各种补习班,可是分数就是不见涨。有句话说得好:“差生不是没有尝试努力学习,而是惧怕努力学习后没有提高,反而被当做智商低的笨蛋。”我就是一个在边缘游荡的准笨蛋,放弃或者坚持,一念之间而已。

上了大学就好了吧,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艺特长,再也不用在分数这棵树上吊死了。“不要100,只求及格!”据说大学就是这样的,到那时再见到“60”,应该就如久违的好朋友般会心一笑吧。

——邓予《“唯分数论”下的等级社会》

最美的“谎言”:上了大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们班是理科尖子班,身在其中的我们是出了名的“呆子”。班里的某同学,有个绰号叫“走读生”。此走读绝非彼走读,盖因他常常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甚至因为看书太入迷“过家门而不入”。

两年多来,即使其他班的同学歌舞升平,我们也只能固执地坚守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憋着一团火:“现在生活在地狱里,是为了将来生活在天堂!”老师无数次地对我们说:“加油!能保持在这个尖子班里,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上了大学,只需要有课的时候去上课,其他的时间,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想到老师们描画的美好未来,现在吃这点儿苦简直就跟玩儿似的。今天的小小付出就能换来明天的大大收获。老天是公平的,光明的未来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到。

我们常常互相戏谑:“‘走读生’是上等货,上了清华能当教授;‘大眼镜’是二等货,上了西师后做老师;‘瞌睡虫’是水货,以后能上个农大在地里挖土;‘十八妹’是蠢货,以后在母校门外卖土豆丝……”

虽是玩笑,却很真实。我们像极了一群蜗牛,爬行在通往大学的路上,每个人的诡计也许不同,但对大学和未来的美好想象都是一样的。

——纪言《在地狱里仰望天堂》

最大的奢望——咖啡馆里的作家梦

暗紫色的墙壁上应当挂一两幅金色的油画或者干脆有一整面墙的涂鸦,它亮丽,要像出自孩童的手笔。音乐要温柔轻盈,像一只盛夏的蜻蜓,短暂地盘旋在耳畔,而后飞远……这是大学里的一间占地不过五十平方米的咖啡生活馆,有一柜旧书,一款香醇的清咖,一个爱笑的女老板。

我会爱上那样的气味,我成了这暗紫色的背景里的小小配饰。压抑了十八年的逃课的“甜蜜”渴望,在一个困倦的午后向我招手,于是我抱了一沓资料、一台笔记本电脑坐到这出梦里,当我放下笔时黄昏已如灰鸽,扑棱着翅膀降落,我愿就这样坐着,像局外人一样旁观窗外的世界——它行色匆匆。窗外,许多人在问我为什么不做点意义非凡的事情,为什么活得像只慢条斯理的蜗牛?

因为我乐意。

这种优雅的生活姿态不做给别人,而是做给我未来的每一个日子,让我不要成为除了写公文报表不会动笔的人。我留空白给思考,而非急着上路;我留惬意给人生,而非执意强求。我感受并生长着,我在生长为一个自由的生命,我知道自己迈的每一个脚步都是为了照自己的意愿痛快地行走。

与诱惑了我许多年想过而不得的生活相遇……

微醉斜阳,袭人花香。我将不会记得自己如何离开咖啡馆,融化在这抹余晖中,我只能捕捉落日里狭长的剪影……

我像浸在梦里——以校园为背景,让青春作底色,纯粹热爱,自由呼吸。

什么样的大学生活值得向往?

我觉得首先要超越既有的知识体系,努力从整体去理解世界、历史、社会和人生。中学生是伏在案上学习知识,进入大学则要站起身来张望世界,而不是做“洞穴人”和“井底之蛙”。

进入大学,更重要的事是发现问题,并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置于历史和时代的背景下,成为我们解读世界、人生、社会的一个视角,从学问这一扇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和历史,获得的是立体饱满的知识世界,以此明晰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努力成为一个有感知力的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智者。如此对待大学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才会在心中升起一个灯塔,才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会迷失方向。

另外,要超越平凡的世俗和此岸的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世界立于高远之处。在这个“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理性主义的标准、一体化的模型遮蔽了我们自身的天性,过早地成熟,过快地世俗化了。上大学的目标被简单化为这样的模式:上个名校、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收入、买个大房子。出国路、考研路、求职路成为进入大学后的必然选择。这些想法和设计无可厚非,但这样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们不是要把大学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相反,大学教育就是要让我们通过各种知识体系和价值立场,更清晰地看到社会卑俗的存在,更理性和平静地接受不美好的现实,最为重要的是学会在这种直面中不放弃对于崇高、对于真善美、对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可以喜欢动漫和网络游戏,也可以谐谑和调侃,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倾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去演奏肖邦的钢琴曲,培植深厚的人文情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伟大、对彼岸世界、对永恒,对超越的崇敬与向往,也要让学生懂得对日常生活、对凡俗众生、对当下的纷繁保持一份谦卑和容忍之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反思和判断的能力。

最后我们要超越理性的限定,努力回归到人的天性与灵性,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了然选择的意义。大学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由衷地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并把自己的生命纳入到世界的联系当中。

大学四年,是灵魂发育的黄金季节。我们要体验各种乐趣,汲取各类营养,塑造自己的期望,观照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大学生活才会令人神往迷醉。

真实的大学其实是这样的……

关于“翘课”

@一棵开花的树坊间传说“大学的课是可以随便翘的,不去上课,可以让兄弟帮忙答到”,但我在北大的第一学期一节课都不敢翘,占座都占教室最前面的,为的就是能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都记下来,就怕考试时什么都不会。

关于“大学课程轻松”

@十里荞麦香大学里一门课程一般是2学分,一学期的课程在 20~24学分之间,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少则两三门,多则四五门,再除去学校必修的公共课,剩下的课程则由自己从选修课中自由选择。算起来,大学四年的课程在40门以上,比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重多了。

关于“考试”

@悠悠我心谁说大学里的考试如同儿戏?考试前的大学校园堪比世界末日。复印店里人满为患,都争着复印笔记和资料,图书馆、自习室里寻寻觅觅找不到一个空座位,一旦抢到一个,我都恨不得用十把锁把它“重点保护”起来。